互联网人际传播:无意识中的噪音和需意识到的语境

文/
Lu Wei

 

人际传播是互相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如果没能产生某种联系,传播就无法真正实现——我们看到的那些陌生人的刷屏和转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播,原因有很多种。人际交流中的个体之间应该不仅有简单的联系,而且还互相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或者会导致另一个人出现相应的行为。

于是,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有着本质上不可避免的关联性,你和他人的互动方式也在影响着你们的关系,同时关系的产生也在左右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互联网内容很多、好友也很多,如果以人际传播的标准来给人们的实际传播质量评分,中文社交网络的分数会很低,至少当下是如此。这不仅会阻碍形成连接关系,也将阻碍思想和智识的传递。

本话题主要介绍一些人际传播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模拟修正,您能从中发现:为什么一些简单的讨论会把寻常议题变成闹剧,为什么比较重要的内容反而不具吸引力,为什么口水和单调的观点重复让整体看起来毫无进展,以及该如何提升我们的传播质量。

不得不承认,理论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性,在自然科学领域,理论应该是相当准确的,但在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理论对事实的反应和预期就不是那么准确了。尽管如此,理论还是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真知灼见,本文的主旨是开发人们的传播技能,于是你知晓的理论越多,就越能够熟练且恰到好处的运用它们。

一、首先把握传播媒介的特质

也就是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大致总结如下:1、与现实传播不同,网络传播只有在传播源主动展示的时候,其特征才是明显的,易于掩饰和匿名,发布源可以控制展示的顺序。

2、接受者没有限制,很容易快速地找到很多兴趣相仿的人,但是传播印象不一定可控,它将取决于接受者获取的文本信息(或者说接受者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它缺少了现实传播中能被捕捉到的非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3、现实传播中语境很容易统一,因为发布者和接受者处在同一空间内,置身于传播环境的个体对语境无法控制,只能感知。网络聊天室的不同在于,发布和获取双方空间隔离,语境各自独立,往往落差很大,于是对信息和表达形式的要求极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高度借用窥视欲、猎奇心理、性神秘吸引力和娱乐无极限等社会通性来促成吸睛的表达方法的成因,这种表达方式对理论理念有明显的影响,会导致歪曲甚至误导。

4、技能要求。俗话说擅談的不会写、擅写的不会谈,这恰好是现实传播和网络传播各自的技能要求特点,网络传播中必需用文字来实现包括共鸣和感染力在内的传播目的,在语境落差很大的情况下是较难做到的,结果便是我们常见的悲情泛滥推理不足。

哈桑博士指出:反对的悲情可以鼓舞同道,可以唤起些许同情,却不足以代替正面的价值建构,转换成动员。即使在民主转型期,悲情固然有促进转型正义和真相的作用,但也同样可能被政客操弄。而在当下,悲情故事还容易被一些小政客扮演着悲情叙述者所私用,用来增加自身政治资本甚至只是表演敛财工具。

5、渠道。现实传播的渠道很简单,就是听觉+视觉+触觉,即时捕捉即时感受,但互联网信息流通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化,本网曾在《未被意识到的阻隔》一文中有详细分析:最著名的过滤器就是媒体,标准是新闻价值,背后很可能是商业和政治目的。互联网的确是媒体的盛宴,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受众能获取的信息被著名媒体和高影响力渠道过滤掉了大半,部分知名博主应该有这样的经历,被影响力微弱的个体频繁呼叫(@),求关注遭遇,这是很令人痛心的现实。

二、噪音问题

噪音指的是扭曲信息的干扰元素,它会妨碍接收和理解。极端的情况是:噪音可以完全干扰信息源,令传播彻底失效。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从发送到接收的过程中都存在噪音,它会导致信息被曲解。于是理解噪音问题可以帮助传播者在表达和传播时有计划的降低这一影响。

噪音分为四种:物理噪音、生理噪音、心理噪音和语义噪音,本文只关注互联网传播,于是免去前面两种现实传播中更多出现的噪音,只说后两种。

心理噪音是指:说话人和倾听者精神上的干扰因素,涉及既有认知、既有偏见(刻板印象)、自我封闭个性、极端主义情绪。对互联网渠道来说这点比较重要,原因在于借助社交网络最直接有效的输送是情绪,或者以情绪为引,而纯情绪基础正是造成心理噪音的关键。

情绪也为观察者制造了噪音,需要指明的是:文字中突出的情绪与现实情绪有差别、受文字情绪感染的传播与现实情绪感染扩散有差别、中文舆论场纯姿态风靡,需要调低现实预期。

驾驭情绪的最有效方法是思考的深度,这便是主张舆论场拒绝口水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与平台(表达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墙内和私人交流群组中较难实现,因为反馈中有效信息比重过低,对反馈的反馈便难以避免情绪化。

此外还有语义噪音值得重视。它指的是:说话者和倾听者存在不同的意义空间时发生的干扰因素,常见的比如,不同的术语、模糊抽象概念、复杂的缩略语等等。

政治论述方面很多理论人士很专业,也正因为太专业,使用了大量术语(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写作者感受不到非专业人士的理解困难,那些术语在他们自己看来属于脱口而出的常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情况下的确是术语和专业概念更容易做到精准的表达,于是这里面很可能需要一个平衡,即支持更多地站在接收者角度上考虑表达习惯。

有一个比较有用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及其重要性,那就是所谓的信噪比。这个概念中信号指的是你发出的有用信息,噪音是指发出的无用信息。所有的传播活动中都存在噪音,噪音无法完全被消除,但我们可以降低它的影响,让你的语言更精准、提高传播和接收非语言信息的能力、提高倾听和反馈的技能等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压制噪音。后面文章中还会陆续做出具体分析。

心理医师会面对各种表达不准确的咨询者,可以说噪音很大,但他们会利用提问去诱导有效的表达,逐步降噪。当你不能理解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帮助传播增进质量的好方法。

三、语境问题

传播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语境会影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有时语境并不明显或具有侵入性,它看起来十分自然,以致于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就如同我们看电影,衬托对白的背景音乐)。不过有些时候,语境会明显主导、抑制或者刺激你的说话方式。比如惨烈的恐袭才刚发生,发表支持加强安防的言论便显得很合乎气氛,但在没有恐袭的国家里,人们正遭遇着政府侵犯隐私的恶行,这时候的表达会流露对监控审查的绝对否定,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上,上述两种态度能轻易相遇,于是语境就错位了。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特别,下面来分析一些更常见的语境干扰状况。

语境分为四种:物理语境、时间语境、社会心理语境和文化语境。依旧是仅基于网络媒介的传播,只分析后两种。

社会心理语境指的是:参与者的地位关系、扮演的角色、团体和组织的名称、友情、仪式或场合的庄重程度等。上面那个反恐安防的例子就存在社会心理语境问题,再比如中产阶级更多支持改良,底层较多支持革命,他们对暴力、非暴力的理解也存在相关问题;视觉匿名是互联网的基础特征,相熟的人之间比较容易融合语境,陌生人过多的群聊就会产生严重的语境错位,即便有Q&A也很可能驴唇不对马嘴”……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里面有一个桥段,因强奸指控被解雇的哲学教授大卫戈尔在街头对路人讲述苏格拉底的故事,就如同他站在讲台上那样,但没有人理睬他、甚至以怪异的眼神瞄着他,哪怕他的演讲比课堂上更加精彩、声情并茂。戏剧在利用这种明显的社会心理语境错位来增强效果。同样的逻辑,如果你选择在一个攻击性冷漠的颓废气氛中讲解理论,收到的反馈只能和大卫戈尔一样。不同的是,网络上的信息发布者很可能意识不到语境错误,因为没有视觉感受。很多网友对冷场比较敏感,正是由于潜意识在拼命推测视觉效果。

最后就是文化语境,它比较好理解,也是twitterFacebook等国际型平台上经常能遇到的状况。本网在《网络空间中三种伦理矩阵》一文中有详细解读。

很多研究证明,在跨文化传播中,你漏掉的信息平均近乎50%,要比同文化中漏掉的多25%

——未完待续——

 

评论

Venta Cialis Generico Por Internet Viagra For Sale Online Kamagra Oral Jelly Packungsbeilage <a href=http://costofvia.com>viagra online</a> Finasteride 5mg Vs 1mg Donde Comprar Cialis

Levitra Kaufen 10 Mg Keflex Anti Biotic Injection <a href=http://ilfrc.com>sildenafil espana</a> Buy Kamagra Tablets Viagra Online Fast Shipping Avodart 0.5 Mg Buy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