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偏见和无实效的争议

(泡泡特约)1980年,一群以色列人和埃及人被召集到美国,出席旨在缓解中东地区政治紧张局势的一次会议。在某段时间,一位来自开罗的历史学教授主导了讨论过程,他激烈地赞成巴勒斯坦建国,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最终,他被一位来自耶路撒冷的精神病学家打断,她问这位教授:如何说服她不对巴勒斯坦国心存恐惧?她回忆了在1929年,她所在的社区遭到阿拉伯人的袭击,尽管美国人承诺保护他们,但袭击事件还是发生了。当时,这位埃及历史学家回答说:“我相信你们以色列人不会感觉害怕,以色列人从来都不会害怕”。

分析人士经常引述这个故事来说明:政治和民族冲突是如何引发了一种去人性化的过程。类似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黑人和白人之间、汉人和维族人之间、什叶派教徒和逊尼派教徒之间……圈子和圈子之间。

近来发生在Carolina的暴力平权事件将歧视问题再次推到舆论风口,twitter和facebook上”blacklivesmatter”的标签持续高热,浏览相关舆论足够体察现实中的冲突是如何的强烈。

美国精神病学家Erik Erikson创造过一个比较费解的词:pseudospeciation(伪物种),来描述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情境,在这种情境里,人们最终会相信自己是一个不同物种的成员,并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其他的种族、宗教和民族团体不再值得尊重和理解。

对偏见的心理学分析有很多理论,今后有时间可以慢慢聊,本文将着眼基于偏见的潜意识动机。中国人的歧视问题很严重,它已经不限于不同肤色和民族之间,也包括阶层之间、职业等级间、性别间甚至健康和残障之间,最有趣的是,不同圈子之间的歧视,双方的中心意见可以在互不理解的状况下展开争执,根本无需倾听对方,哪怕在第三方看来他们之间有很高的共性。

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过歧视问题,中国研究者则认为是霸权主义意识的表现形式,来自教育、生活环境和经历,其实都对,或者说它是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

偏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最简单的水平上看,它来自于人们大脑中创造分类的方式,这些分类是我们适应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在潜意识的运作中看到,当将新的概念同化到旧有分类中时,我们是如何自动化地出现了偏见--在这里,偏见意味着将新的认识纳入旧的分类。

当人们根据民族和种族的分类来使用潜意识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分类在最后不可避免的变得不公或歪曲事实,但我们难以阻止自己这样去做。

在更高级的水平上,正常的偏见来源于将那些我们认识的、可以依赖的人从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中分离出来的需要,比如,一个2岁的正常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会哭,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Peter Fonagy指正常依恋研究中观察到:偏见是应对依恋中不安全感的基本反应方式。

也因此,偏见不会消失,它是被构建在我们的常规反应当中的。那些宣称自己不会受到偏见影响的人至多只说出了一半的事实,即不至于把偏见付诸实施,很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意识介入的领域,意识帮助我们压制或重构潜意识的行为反应,并制定其他行为方案。

当正常的偏见被扩大化并付诸行动时,就会出现恶性偏见,它经常涉及身份问题。当群体成员否认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属性时,他们通过处理这类想法和认识来净化之声,并进一步把这些属性投射到被歧视群体身上--攻击不同意见、种族和阶层,贴标签、扣帽子,甚至抹黑构陷,对那些可证伪自身观点的信息和凭据视而不见

那些令人发指的形式早已不再陌生,偏见导致的种族歧视、种族清洗在历史书和博物馆里时刻等待着提醒人们警惕它的危害。自杀式爆炸袭击者能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地去毁灭无辜的人,那些被袭击者在他们眼中是“与自己不同的物种”(pseudospeciation)。

必须指出的是,去人性化并不是冲突的唯一原因,经济上的自私自利(中国说日本人都是军国主义流氓)、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欧美对穆斯林移民的警惕)、转嫁人群不满情绪的需要(金正恩要核平韩国)等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冲突的产生,深刻的非理性冲动和幻觉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冲突的始终。

我一直对直面反驳的效果报以怀疑,尤其是指名道姓的反驳,它最大的可能性是加深对方对自己的信任。论述是必要的,持续性的各自论述总有机会发生交互,但如果你在第一时间便令对方认你为敌对,一个标签/偏见就形成了,此后你即便讲得再正确,你的所有言论都将被贴在这个标签下审视,它不可能公正。

目睹过很多无厘头的争论,其中有些是我可以了解到双方的,只可惜他们双方之间互不了解也没兴趣去了解,于是变成了滑稽的对峙。一定程度上,它是在浪费时间,唯一有效的是促进了双方的知名度--逆向宣传。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真理,同时又不存在真理,潜意识视角使一件事变得清晰,那就是我们的真理在不断的变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假设性的,而所有的假设都注定被补充、修正或反驳。矛盾的是,对许多潜意识领域的理解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事物的表面,虽然很多道理隐藏在深处,但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只能先走在地面上。

心理学希望人们能对人的局限保持一种认识和接纳的态度,努力避免不成熟的自傲和轻信,并保持好奇心。如果我们能专心倾听自己,就经常能获得一些微弱的信号,它将向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