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包养能为自媒体返魂吗?
(泡泡特约撰稿)今年六月,新浪微博画蛇添足地推出了"自媒体"计划,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自媒体"所指的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媒体,它的出现标示着互联网由Web 1.0转向Web 2.0 ,亦即由单向资讯发放,变成是多向互动的平台。
这转向与简单的互联网"内容管理系统"(CMS -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和简易聚合器(RSS -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它们让那些对编写网站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一窍不通的互联网使用者,能很方便的把内容上载到网上发布,又能让读者以订阅的方法,阅读自己喜爱的内容而无须逐一造访不同的网站。
早期的“自媒体”大都是网络日志(online diary),后来因为博客平台的出现,经营这些自媒体的人普遍被称为博客(blogger)。近年,随着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出现,又趋生了大量微博客(mirco bloggers) 。
换句说,“自媒体”是一些因为媒体科技发展,打破传统媒体组织化经营模式的其中一种新媒体模式,特色是个体自主经营内容。
大部份博客都不是为生计而经营自媒体,有些为了兴趣,有些为了分享专业知识建立声誉,有些则为了倡议社会改革,当然有部份博客受雇于一些品牌或公关公司,以助雇主做好品牌推销,不过,这些公关博客往往被视为服务他人的媒体,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媒体。
新浪了解到博客经营自媒体的其中一个动力是建立声誉,故此其微博平台从一开始就主动邀请各个领域的名人来坐阵,包括明星、专业、创业者、文化创作人等,形成一个大V群。在几年间,好些大V已经有过千万的粉丝,这些“自媒体”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党政媒体。
新浪微博这自媒体平台,慢慢形成了一个大V(意见)、传统媒体(资讯)、草根媒体(草根信息)、草根行动者的互动,成为民间在意见纷纭的世界里,透过讨论,建立共识的沟通空间,而共识有时会发展草根行动,如曾在多个城市出现的反PX游行。
不过,这个互动空间,自去年中共严打大V后,完全被破坏了,不少大V选择以沉默应对,有些甚至离场,又或移民到更私密的讨论平台,新浪微博的原创评论锐减,不复以往热闹。
正当新浪微博这自媒体空间被打压之际,新浪于今年六月宣布启动“自媒体计划”,要招募一些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影响力的个人认证户,成为“自媒体”,根据阅读量向他们派钱,不过500万读者量的大V暂不能申请。
在一个月间,新浪一共招募了约1000名“自媒体用户”,这些用户的收入一是靠阅读量,其次是广告分成。八月初,新浪自媒体更开通了“打赏”功能,让读者回报作者。
有一些评论质疑,个人微博客本身已是自媒体,现在新浪的做法是把某些微博客包养起来,称之为自媒体,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其实这派钱的做法,希望把之前以声誉为动力的“自媒体”转化成以生计为动力的“自媒体”,但这种转化,却会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微博言论空间性质。
以声誉为动力的博客,他们希望发出道德的声音,甚至为人民发声,以增加民众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过程中甚至会与权力顶撞。以生计为动力的博客,他们的目标是透过击点量去增加收入,因为包养他们的是新浪,相对不会让言论管理者难做。
然而,经营媒体的动力的转变,也意为着自媒体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转变——由为民众发出道德的声音,变成把民众视为市场投其所好,接受打赏,这是一个去道德化的转向。
其实,新浪的策略也是无可奈何,本来大V们不用跟新浪分享广告收益,把微博搞得热热闹闹的,今天即使每月豪花300万包养“自媒体”,却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击不起草根用户的回响。
微博这自媒体平台被打压得气若游丝,看来已是反魂无术。
冒个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