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际传播:足以提效的“有意识”和舆论场复杂的文化模型

文/
Lu Wei

人际传播中不仅是个体互相依赖,传播活动中涉及的各种要素也是互相依赖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其他元素和整体存在联系:没有信息接收者就谈不上信息源、没有信息源就没有信息本身、没有接收者就不会有反馈……于是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元素随之改变,甚至可以细微到,一个描述方法的改变足以引发严重歪楼,背离传播初衷。

这类现象在社交网络上甚至很常见,尤其群组中,群成员越多,单一议题越难以深入,时间流不断出现分支,初始设置的议题重要性被冲淡。那些分支有可能是噪音,也有可能来自心理语境落差,议题发起者有必要不断调整传播模型,否则讨论就能以形成了。

如果按照目的-动机-结果三部分设计模型,惯常人际传播应该分为五种,政治传播可以占据其中的两种:一是以建立关系为目的,以人际需求、了解和交流为动机,以促进和形成关系为结果——加固和拓展互联网人际,是互联网传播的基础设施。二是以学习获取实际的认知及技能为目的,以相关需求为动机,以增进知识开阔眼界为结果。

传播中有意识和无意识

众所周知,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其中涉及语义学的部分由于太过复杂,本文暂时忽略,主要分析意识。

有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能意识到为什么要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去进行沟通或思考。相反的,缺少对自我思维和沟通方式的清醒认知就是无意识状态。为了更好的掌握适当有效的人际传播,你有必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势,意识到自己有哪些选择,意识到为什么这种选择要好于那一种。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提高有意识程度的方法——

1、分类。学习去观察事物、事件和人物(包括群体),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要避免对一个人或群体轻易贴标签,否则此后你会发现,已经很难去重新认识他或他们了。

2、对新的概念、事物和思考方式保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即便它有可能与你笃信的观念相冲突。新的信息将迫使你重新思考过时的思维方式,能帮你去挑战那些人们长期持有却可能早已不合时宜的信念和态度。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行为,并不是指导你去认同他们,而是进入批判性思考。(关于批判性思考

3、不可长期依赖第一印象。把第一印象当作一种不确定的假设,需要你进一步调查论证,做好修改、拒绝和接收第一印象的准备。这点是有难度的,俗话说你不可能再次留给他人第一印象,描述的就是刻板印象的顽固,如果你希望顺利达成传播目的,就有必要淡化刻板印象和偏执。

4、试问一下信息会被曲解吗?为了更准确的表述,我还能做些什么?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或重述信息,也可以给他人重述的机会。

5、如果一个长期使用的沟通模型其间已冲突不断,使各方旧有的关系变得不再公平,那么这个模型还是有效的吗?如果不是,应该怎样去改变它?——比如你可以拒绝回应(中断反馈元素),从而打破这个循环。

6、提醒自己是否了解形势;记住所有的传播形式都是不同的;想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信息更好的适应特定的环境——比如你可能会在失落的气氛下表现出积极,在背叛者面前表现得不那么积极。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把无意识调整成有意识,那就是:当你愿意脱口而出的时候,稍作停顿,往往几秒钟就可以进入意识性思考。

换个角度看文化,及其对行为倾向的影响

一说文化,通常会想到民族、传统、国家这些概念,本文试着打破它们,以传播实效为基础,划分出五种相冲突的文化模型。

1、高、低等级文化。在高等级文化中,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里,相反低等级文化中,权力更均衡的分布在公民手里。

低等级文化中,人们的平等意识很强,与此一致的,行为更加自信,不论面对的是权威还是愚蠢。但在高等级文化中,当面的冲突和自信满满都会被认为是负面元素。

高等级文化中,人们被要求尊重权威,并且都希望自己成为权威人士,从地位中获益,挑战权威并不受欢迎。高等级文化比低等级文化更具依赖性,比如教授主席领导这类头衔使用频率更高。

需要提醒的是,互联网媒介中有些情况下与现实文化特征相反,由于现实中人们过于服从和畏惧,虚拟空间里便表现出另一个极端的放纵。在匿名状态下,如果现实高等级文化中的人们意识到某人在展现领域权威和能力,便会刺激出挑战的意识。换个角度看,在中文舆论场中如果你不希望得到的反馈的无理挑衅,那么建议放低权威姿态,哪怕你在现实中真的是权威级人物

2、阴性和阳性文化。不少研究使用阴阳性的术语来表达,不过也有一些跨文化的理论家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代表的意思是成就生活

阳性文化中,人们认为男人是自信的、强壮的、倾向于物质成功,而女性是谦虚的、注重生活质量的和温柔的。在阴性文化中,不论男女,都被鼓励谦虚温和。

阳性文化强调成功,强调成员要适应社会、自信和有进取心、竞争力。因此阳性文化更愿意面对冲突,愿意选择一种积极竞争的方式去解决分歧,强调赢-输战略。阴性文化则强调谦逊、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阴性文化在解决冲突中喜欢协商和折中,追求双赢,阴性文化人的失望感也相当低。

组织也可以区分阳性阴性。当连接关系足够强劲,互联网形成的团体组织同样可以更具战斗力,在舆论战中加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太过强劲的阳性文化会损伤人际拓展,继而导致小团体不断内卷、边缘和被孤立。于是我们主张刚柔并济的传播方式,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传播模型。

3、模糊倾向和明确倾向文化。模糊倾向文化的成员不会对未知的情况感到害怕,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能对波动应付自如,于是也极少重视那些支配传播活动和人际关系的规则。持有这种倾向的人对不遵守寻常规则的人很宽容,包括鼓励用不同方式和视角去解决问题,喜欢创造性。

明确倾向文化的人极力拒绝不确定性,对未知感觉极大的恐慌。他们有很多不容动摇的原则,喜欢组织严密、减少歧义,喜欢明确的目标、准确的时间表和无微不至。他们不担心非预期的局面到来,但不喜欢预测未知的局面。比如英国脱欧公投后,默克尔说英国不再有留欧的渠道、不要想着随意点菜,表达的就是明确倾向文化的特征。

政治宣传中存在着很多事实的不确定性,需要焕发人们勇于挑战的能力,对模糊倾向文化有一定的利好,但中文舆论场属于明确倾向文化,从正确答案的教育制度开始培养出的明确性,中共的政治宣传中就夹杂了很多虚伪的明确倾向元素,最经典的比如一人一个女学生闷声发大财等等。文化倾向不容易改变,但可以利用。本网在沟通技巧系列中强调过的适时推出下一步方案,是同一个道理。

4、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文化的另一个差异反映在信息是清晰传递出来的,还是通过语境、或者人际交流的隐含传递出来的。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往往通过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比如先前的沟通基础、共识和共同经历(一起扛过枪过过江),外观会给陌生人一种隔阂感,相当于将非现实共性的人群排除在外;相反的,在低语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精确的语言来传递的。

高语境文化重视口头协议和人际关系,他们所省略掉的、和假设的信息其实是交流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语境文化不太重视人际,强调契约和明确的表达风格,表达中的模糊性需要被直接清晰的交流所消除。

对高语境文化来来说,模糊性不难消除,但事实上人际和社会互动并不足以提供共享的信息,它便给人一种天然的排斥感,并且,面对高语境文化成员时,你必需能清楚的判断他们说的,什么时候真的是,什么时候代表不是或者模棱两可。因为他们不情愿直接否定,害怕冒犯别人、让别人丢脸。高语境文化对权威更为敬重,不易形成挑战,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足。

互联网有匿名的模糊性,对高语境文化习惯来说更容易造成人际的疏离,也是小共同体原子态的成因之一,进而互信程度持续下降

跨文化传播不仅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传播,重要还有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传播。识别差异是基础,平等意识是关键,调整传播模型是技巧,减少自身文化优越感是需要。互联网媒介扩展人际较现实媒介更难一些,对上述基础设施的构建要求也相对较高。

——未完待续——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