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关于私德公德、不对味的中国式沟通、千篇一律的时评和川粉(下)

(泡泡特约)继续回答问题

3、为什么如此多的时政评论几乎千篇一律?

一发生热点事件就能见到各种平台上涌现出大批的舆论,分为不同的立场阵营(大部分时候只有两到三个),并且有个特点就是:同一立场阵营内的结论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抢热点”这个词,因为近似程度太高,你要是发布晚了恐怕就没人看了,基本相当于重读。

一般认为基本靠谱的结论都是通过理智得来的,哪怕表达方面非常感性,那么这里的理智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理智呢?那可不一定,因为人的理智本身就分为三部分:

机械性的理智、情感性的理智和理智性的理智。前两种是最常见的,都被当作理智来理解了,其实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真正的的理智。千篇一律的结论就来自第一种:机械性。

机械性部分包含了所有对于印象、记忆和联想的记录工作。这是它在正常情况下,即在其他部分(情感、行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时所应该做的全部工作。它原本就不应该去做任何决定和下结论。不幸的是,事实恰好相反。

它所能做出的回答基本都是狭隘的、充斥着现成的词汇、流行用语和政治口号的。这种寻常反应就是理智中心机械部分运作的体现。

这个部分有它自己的名字:定式装置(formatroyapparatus), 有时也叫做“定式中心”(抱歉我忘了是谁起的名字了,心理学一直在沿用它)。许多人尤其是占据人类总数最多的“肉体人”--特点:运动或本能比理智和情感更占优势,他们一生都要依赖定式装置生活,从来没有运用过理智中心的其他部分。应付所有生活中的紧迫需要、接受A类影响并作出反应,以及扭曲和排斥B类影响都是这个装置最擅长的东西(常见上篇)。那些会错意的影视剧评论、对艺术的无知、对创造力的不屑一顾,你一定熟悉。

定式思维总是能够被辨识出来,比如中国人最常用的二歧化:定式中心只能数到二,它就只能把一切都一分为二去处理:左派和右派、精英和草根、好人和坏人、朋友和敌人、中产阶级和穷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等。分析绝大多数当代流行语乃至理论体系,就能发现,它们大多属于定式思维。

有位朋友很奇怪为什么特朗普粉丝不能理解他“既讨厌希拉里又讨厌特朗普”这个立场,其实就是定式思维的问题。

人脑是天然懒惰的,由于保存能量的需求,会完全无法控制的去选择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来处理一切问题,而机械性就是最简单的选择。如果一个写手享受着篇篇十万加的“荣耀感(A类影响)”,他就肯定不会去排斥自身的机械性,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

话说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了大多数评论文章的“千篇一律”,难道看过一个观点后再用另一种方式写出来依旧有人会看吗?答案很可能为:是。那就是下一个问题中可以说明的了。

4、小粉红会转变立场吗?

日前在聊天中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有前辈认为随着民主意识的壮大,小粉红内部会分裂并实现一部分人的转化,并且认为早前寄希望于“借特朗普对抗中国政府”的部分中国特朗普粉丝也会在“习特会”后发生立场动摇。政治学逻辑上这是可能发生的,而心理学逻辑上则不可能。前者众所周知,这里只解释后者。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结论:立场的改变需要意识的参与。为什么?因为立场形成是在意识状态下的,一旦形成就进入了习惯,习惯是机械性的不存在意识,剥离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次进入意识。

有美国投特朗普的选民已经改变了立场,在社交媒体上你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而为什么中国的特朗普粉丝就很难改变呢?也是意识问题,或者说是触发意识的因素,美国的选民有,而中国人没有,这个因素就是切身利益:工作、医疗、税收、移民安居、求学等等。

中国的特朗普粉丝基本都在社交网络上通过获取片面的新闻和消息来建立立场,他们没有切身利益的因素触发意识。社交网络上的人基本处于:清醒的沉睡状态。

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人能实现的四种状态:沉睡状态、清醒的沉睡状态、自我意识状态和客观意识状态。第一种不用解释,就是你在夜间的样子,而第二种状态就是很多人在白天大多时候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只能相对的了解事实,于是也被称之为“相对有意识状态”。互联网上假消息之所以能泛滥成灾就依赖着人们这种状态。

第三种是自我意识状态,它很难连续获得,而且每一次都很短暂。可以做个实验,眼睛盯着钟表的秒针,排清脑子里一切信息,只留下自己的面孔、自己的身体、所处的位置,一定要排除此外的一切信息,切记。试一下,这种状态一般人坚持不了两分钟就会被杂念冲垮。而这两分钟就叫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意识的极限值。如果紧接着再试一次你会发现,难度变得更大了,也许一分钟都坚持不了。

互联网时代的人这种能力被大幅削弱,连集中精力到一件身外的事物上的能力都在衰退。第四种状态基本极难实现,不做介绍。

还说“切身利益”问题,有一种方法有可能触发中国特朗普粉丝的切身利益,那就是丢面子。什么是丢面子?就是自己一贯的立场带来的公众形象轰然崩塌了,比如特朗普因严重政治错误被弹劾。这种刺激有可能触发意识,也只是有可能而已,还需要具体到个人的being层面,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思考能力。当然,即便出现那种情况,特朗普的支持者也会制作出各种“解释”来干扰人们的意识。

我们在多时候都处于无意识状态吗?当然,尤其在互联网上停留的时候,被信息轰炸的情况下,这点晚些时候另做解释。很简单可以验证。

因为人只有在那些有意识的时刻才能够产生记忆。注意观察自己的记忆你会发现,你对不同事情的记忆程度并不相同,有些事情记得非常清楚,有些则相当模糊,还有些甚至根本记不起来,只知道它们曾经发生过。

浏览互联网时看到了很多信息,你很喜欢某几篇文章,你知道自己在仔细阅读,但是一关机,脑子里还剩下多少清晰的记忆?那就是意识状态下生成的。大多数人几乎留不住什么记忆,哪怕你再喜欢一篇文章也很可能做不到在“仔细阅读”后就能脱口而出。这点上也是being高的人比低的人能力明显强大。

记忆全靠意识,在意识闪现的时刻才会真正留下记忆。显然,那些因同时发生而连接在一起的不同印象要比毫无关联的印象在记忆中存留的更久。在自我意识出现的瞬间,或者意识状态很接近自我意识状态的时候,那一刻所有的印象都会连接在一起,并且在记忆中保持这种连接。

同样,对于那些因内在的相似性而连接在一起的印象也是如此。比如你曾经对某个观点印象深刻,再看到类似的观点时旧有的印象会与之发生关联,否则就没有。日前一位读者告诉我“某名人在公开发言中提到了你的社交媒体隧道论”,因为这位读者对隧道论有印象所以才会记得,反之则不会。

前些天我在连续看视频,我发现了某些作品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一个主题使用了极为近似的表达方式和情节架构,这里不谈论知识产权问题,只说为什么我会发现这点,就是印象的连接,这一连接状态与我从事的研究是一致的:政治心理学和互联网,也就是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我是有意识的,于是我所发现的存在相似性的影视作品的主题都在这两种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这两种之外的主题即便有同样的相似性,或许我也没能看出来,因为不存在于我的印象中。

如果人在接受印象的时刻能够比较有意识的话,就能明确地把新的印象与旧有的类似印象连接在一起,让它们在记忆中保持连接。相反,如果人在接受印象时处在 “认同”状态下,那么根本就不会留意到这些印象,在他能够觉察它们或做出连接之前,这些印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认同”状态下,人无法真正看见和听见。

那么再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认同”状态。认同是一种奇怪的状态,大多数人会在这种状态里度过大半生。

人“认同”于一切:他所说的、所信的、所不信的、说希望的、所不希望的、所排斥的,等等。这些东西都会吸引他,他无法将自己与这些单纯的想法、感受,和真正的思维区分开来,以为自己在思考在行为,其实都是机械性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认同”状态下,人无法客观的观察他所“认同”的事物,更无法思考。同时,在“认同”状态下人控制自身机械性反应的能力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弱,经常能见到的那种不加思索就开始乱喷的状态就是认同状态。

会思考的人是可以摆脱这种状态的,再次重申批判性思考的必须必要。

评论

Propecia On Sale Experiencias Con Viagra <a href=http://cialicheap.com>п»їcialis</a> Silagra Uk Websites

Vendo Cialis Madrid <a href=http://buyonlinecial.com>cialis overnight shipping from usa</a> Preisvergleich Cialis

冒个泡吧!

Plain text

  • 不允许HTML标记。
  •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
  • 自动断行和分段。